
2021.07.21
近年來臺灣的南美白對蝦養殖只注重養殖技術,很容易忽略池塘管理的部份,整個養殖過程中,由於飼料殘餌、動物排泄物及殘骸(蝦子屍體、藻類、浮游動物)等有機物質不斷地堆積之下,進而造成水質及底泥惡化,容易造成養殖生物死亡或發生疾病,所以進一步了解養殖池環境條件,以利在養殖過程中盡力控制環境的穩定性,增加養殖成功率才是首要目標。
一、白蝦對水質與環境的需求:
1. 水溫:
以台灣平均溫度而言基本上都可以養殖,水溫於23-32℃白蝦可以成長的溫度,但最適溫度為28-30℃,當溫度低於18℃會停止攝食,基本上會建議停餵。低於9℃即會死亡。
夏季高溫期,可將換水時間調整至中午水溫最高的時間,讓水溫不會持續升高造成熱緊迫。冬季則相反,調整於夜間水溫降低時換水來維特水溫。
2. 鹽度:
淡水白蝦的部份,一般約控制在3 ppt養殖
淡、海水充足的地方,一般最適鹽度為12-20 ppt,若慢慢馴化可於1-2 ppt,甚或更低的鹽度下養殖成功。
3. pH:
過高或低的數值都不利於生長,所以盡量讓pH控制在8.0±0.3最佳,且日變化 ± 0.3最佳,因為這代表水色狀況穩定良好,自然白蝦就可以正常成長。
4. 溶氧:
一般基本上要4ppm以上,勿低於3ppm。基本上以每分地放置1台1馬力的水車(高密度放養則要視收成密度增加水車),保持日夜間溶氧充足。
5. 水色透明度:
一般而言透明度於20-60公分養殖生物都可以正常生長,但在30 ± 5公分最佳。當水色過濃時,可以採取換水來調整水色。因為保持適當的水色透明度,也代表水質相對穩定,這相當重要。
5. 總鹼度:
最好能在180-240毫克/公升,若為淡水養殖者亦應該最少維持在120毫克/公升以上。
- 放養前使用熟石灰(氫氧化鈣Ca OH2),養殖期間則使用石灰石粉(碳酸鈣Ca CO3)。
- 每個脫殼週期適量補充鎂鈣肥或活性鎂等礦物質。
6. 益生菌:
養殖過程中於第一個月,每14天補充一次養殖用益生菌,第二個月之後每7天補充一次益生菌,每次補充濃最好能於105 CFU/毫升以上之。(註:PBC -Comprehensive Probiotics for Aquaculture)
二、蝦苗選擇重點:
健康良好的蝦苗具備:
- 體色透明乾淨、無有機質
- 體型平均
- 體型體態完整、無畸型
- 放入白瓢後,用手輕輕擾動觀察蝦子抗水流情形。
- 須檢附無微孢子蟲、弧菌、病毒等檢驗報告。
三、飼料管理部份
1. 首要重點是選用口碑及品質穩定的草蝦飼料。白蝦是需要多餐的方式可以有效增加成長速度,但投餵次數需視現場人力來決定可以如何分配。攝食時間 控制在1-1.5小時。每日餵飼2-4次,晚上吃60-70%、白天30- 40%,而晚上8點時可吃40%。
2. 採食狀況不佳時可能是:
水質不佳,所以建議停餵加檢測水質有否異常,若有加強換水,解除狀況後再恢復投餵。
脫殼週期時也會造成採食量下降的情形,此時則適量減料或是停餵一餐即可。
發生疾病時也會有採食量下降情形,此時強烈建議先全池使用電解海水20kg/分地,連續消毒3天後,視蝦隻採食狀況恢復投餵。
